相关文章
Related articles联系电话:023-62756664
晶状体低温车削加工的核心工作过程可分为工件预处理、低温环境构建、切削参数设定、低温切削执行、加工质量检测五个关键阶段,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低温环境改善材料切削性能,同时控制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。
一、工件预处理:
低温脆性处理
将工件(如金属、陶瓷或晶体材料)冷却至-20℃至-150℃,利用低温诱导材料脆性。
典型方法:
液氮浸泡:将工件浸入液氮罐中至少10分钟,待液氮停止剧烈汽化(白烟减少)后取出,确保工件整体温度均匀。
电子冷冻卡盘:利用半导体温差制冷原理,通过一级电堆(-30℃)或二级电堆(-70℃)直接冷却工件,同时用特殊液膜冰将工件冰冻固定在卡盘上,实现夹固与冷却一体化。
工件固定与定位
将预冷后的工件迅速固定在机床卡盘或工作台上,避免温度回升导致脆性消失。
对于精密加工(如晶体材料),需使用高精度夹具,并调整工件轴向(Z轴)和径向(X轴)位置,确保切削点与刀具对齐。
二、晶状体低温车削加工低温环境的构建:
冷却介质选择
液氮:纯度需达99.999%,通过液氮泵抽取并经细小金属圆管喷射至切削区,实现-196℃的极低温冷却。
低温气体:如压缩空气或氮气经制冷系统降温至-40℃至-80℃,通过喷嘴喷射至切削界面,适用于对液氮敏感的材料。
低温液体混合:将液氮注入酒精中可获得-90℃低温液体,适用于浸液冷却法。
冷却方式分类
外冷式:仅冷却工件或刀具表面,内部温度仍较高,适用于粗加工。
内冷式:通过刀具内孔或工件内部通道输送低温流体,使整个切削区温度均匀,切削效果更优,适用于精加工。
连续冷却:对整个工件或切削区持续冷却,冷却效果好但能耗较高。
间断冷却:仅在切削时局部冷却,适用于对温度敏感的材料。
温度控制与反馈
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切削区温度,通过反馈控制器调节低温流体喷射量,维持目标温度(如-50℃)。
当前馈控制器检测到加工系统输入功率变化时,自动调整流量以补偿温度波动。
三、切削参数设定:
机床与刀具选择
机床:选用精密卧式车床,主轴转速范围25-1600r/min,进给量0.05-1.50mm/r,满足低温切削的动态需求。
刀具:优先选用内冷刀具(如内冷钻头、铣刀),确保低温流体直接到达切削界面。对于晶体材料,需使用金刚石刀具以减少亚表面损伤。
切削参数优化
切削速度:低温下材料脆性增加,可适当提高切削速度(如200-500m/min)以减少切削力,但需避免速度过高导致温度回升。
进给量:根据材料硬度调整,通常为0.05-0.2mm/r,以平衡切削效率与表面粗糙度。
背吃刀量:精密加工时控制在0.1-1.0mm,避免过大切削力导致工件变形或刀具破损。
四、低温切削执行:
低温流体喷射
启动机床后,打开液氮罐或低温气体阀门,将冷却介质通过喷嘴对准切削变形区(如车刀前刀面与切屑接触位置)。
喷射角度通常为30°-45°,距离切削点10-30mm,确保冷却介质均匀覆盖切削界面。
切削过程监控
实时观察切削力、切削温度及切屑形态,调整冷却流量或切削参数以优化加工效果。
对于晶体材料,需严格控制切削振动,避免亚表面裂纹或位错缺陷。
排屑与清洁
低温流体冲刷切削区,促进切屑排出,防止二次切削。
加工完成后,用酒精或去离子水清洗工件表面,去除残留冷却介质。
五、加工质量检测:
表面粗糙度检测
使用轮廓仪或原子力显微镜(AFM)测量表面粗糙度(Ra值),低温切削通常可将Ra值降低至0.8μm以下。
微观结构分析
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或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观察已加工表面微观结构,评估晶粒细化、加工硬化层厚度及残余应力分布。
典型结果:超低温切削可细化表面晶粒尺寸,降低加工硬化层厚度,同时增大表面残余压应力,提高疲劳寿命。
性能测试
对加工后的工件进行硬度测试、疲劳试验或光学性能检测(如晶体透光率),验证低温切削对材料性能的改善效果。